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此心安处是吾山”——走新昌安山古道

“此心安处是吾山”——走新昌安山古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道出的是苏轼好友王㺬和他的歌妓柔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至情之深,还有他们不惧颠簸、无惧风雨的人生态度。而如今,此句被稍加修改,变成了“此心安处是吾山”,用到了新昌镜岭安山村口竖立的牌上,以此作为该村向外宣传推介的广告语。

村里还是有高人的,首先能想到苏轼的名句并加以修改,至少此人对中国的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有文化上的底蕴。其次,此句还是一语多关:句中包含有“安山”这个村名;字面意思,到了“安山”会心安;再或此“安山”会构起你心中的记忆,遇见别样的乡愁。

而我去新昌安山,多半是因为它的地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山”也是我老家的名字,不过它的后缀不是“村”,而是“大队”。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时“全国山河一片红”,因大炼钢铁而闻名的“鞍山”是特殊时代的精神符号,“鞍”字简化后就成了老家的地名,直到国家迎来改革开放。所以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安山”这个地名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产生,此“安山”会是“吾乡”吗?带着些许期待,我来到了新昌,来到了与外婆坑相距不远的安山村。

同样是竖在村口的标牌上,我看到了关于安山村的介绍:“安山村始建于北宋天禧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而安山村村名的来历与我老家不同,因为干旱,曾名干山,为了期盼“百姓生活平安祥和”,后改名“安山”。

千年古村有千年古道,古道往哪走?“诺,往山下走就是。”一个老妇给我们指引道。顺着老妇指引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条向山下蜿蜒的石板路,村民的房屋顺山势而建,错落分布。再往下看,则是幽深的河谷,对面也是连绵的山,只是十分的陡峭。到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安山是个建在山坡上的村庄,通村道路的修建使得我险些忘了地势的落差,使我误以为进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拾级向下,可以看到不少石砌的房子。院落处栽种有各种果树,有柿子、板栗等,还有正散发阵阵浓香的桂花树。走在其中,五官都是忙碌的。

再往下走,房屋没有了,我看到的是山坡上一块块的茶园。虽然已到秋日,但茶树依旧葱郁,可见村民们对茶园是倾注了心血的。据说安山一带是新昌大佛龙井的主产区,相信这一块块茶园会是安山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吧。所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也有生动的体现。

在一个向河谷延伸的小的山脊上,有一丛大树。在大树中间,有一座古庙名白鹤庙,庙门是关着的,猜测应是有白鹤飞来此地,村民认为这预示着吉祥,便将白鹤化为神灵以供奉着。古庙一旁建有一观景台,可以眺望不远的河谷,就在两山间有溪流蜿蜒而去。

快到山脚,忽有山石挡路。右边是一块屏风状孤岩,可能不久前有人放火烧山吧,整个孤岩怪石嶙峋,颇为奇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火焰山了!”左边则为一孤峰。而在峰岩之间,一棵大树犹如一把巨伞,将孤峰和岩石之间的缝隙遮盖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峰岩几乎一体。在巨大的树冠下,有一间石砌的凉亭,里面供奉着不知名的塑像,应该是期待神灵的护佑吧。大树是从岩石一边长起来的,整棵树要几个人才能合围。挂在树干上的牌子显示,此树名“苦椿”,树龄已有1100多年。千年古树与千年古村,就这样神奇般的组合在了一起。

而当我站立于古树之下,回望走过的古道之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我是走反了,这里才是真正的村口!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安山人从这里走向山外,回望山上的老屋和亲人,这棵千年古树自然成为这些游子们心底永远的乡愁。

继续沿着溪流边的古道向外走,不时可以见到裸露的溪滩和碧绿的深潭。偶尔的还要走过桥梁,就是在石墩上平铺起几块长长的石板,有的桥面已经是水泥浇筑的预支板。可能是因为前期干旱吧,溪沟里的水不多也不急,可以见到不少小孩在溪边尽情戏耍,开心得不得了。

大概行进半来个小时后,我见到了据说是安山古道上最具标志性的景点——金锁桥。它建于1928年,就两山之间、小溪之上,为一石拱桥。据说金锁桥桥名的来历是村民的愿望,希望建此桥能锁住金银,过上富足的生活。桥墩上的石狮子在岁月的侵蚀下,已残缺不全,似乎在诉说着以往生活的不易。而在现今游客看来,金锁桥“锁住了山的青翠、水的透亮”,在金锁桥上踱步,发间清风阵阵,耳闻溪水叮咚,不由得让人忆古思今,畅想未来。

因为时间关系,到金锁桥后我不再往前,转而折返。在回去的路上,我无意中听一个本地人说起,从千年古椿到金锁桥及至再向外延伸的大片田园和古道,几年后将被淹没,成为规划中镜岭水库的一部分,这当中也包括希望锁住金银的金锁桥。回来后专门上网查找核实,确认此信息无误。

政府的规划建设之利弊我们不作评论,但安山村口至金锁桥一带的山谷溪流田园,那恍若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将成为安山人和走过安山古道游客永远的记忆,却是不争的事实。毕竟,现下能让人心安的“吾乡”或“吾山”的地方,着实是十分的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