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银元的困局

银元的困局

虽然汉朝就有罗马的金银币传入中土,但中国人却始终想不起铸造金银币来。清代实行银本位,通行的钱币,跟前代一样是铜钱。铜钱虽然是国家统一铸造的,但流行起来,却五花八门,法定的制钱之外,还有小钱,有的小钱,如鹅眼钱,又薄又小,一掰就碎。而银子则是由官府统一压成二十五两一个的元宝,民间用的时候,得将之切碎,使用时,必须用戥子来称重,很是不方便。由于钱的分量大小不一,即使在平时,一两银子换多少铜钱,也没个准。

清朝中叶之后,大量的墨西哥银元输入。那时的国际贸易,就是英国商人从美洲运来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有的时候,则把银元也带进来了。事实上,银元的输入,比成块的银锭还方便。

没想到,输入的银元,中国人称之为番银,竟然大受中国人的欢迎。开始在广州,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来。官府有银子和铜钱的兑换率,但民间却实行的是每一银元,即一块番银折兑铜钱的汇率。因为番银无需切碎,也无需用戥子来称,交易起来十分的方便。只有在内地,才依旧流行银两与铜钱的兑换,在东南沿海地区,则是番银的天下,市面交易,都是一番银兑换多少铜钱,具体由钱庄的人掌握,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搞明白那么多番银和那么多铜钱的含金量。

这倒是给了在中国购买茶叶的外国商人一些便宜,毕竟,运来番银跟运来银锭是一样的,而由于番银受欢迎,就可以用少一些的番银,换同样的茶叶。在货币学上,用银锭交易,远不如用银币交易合算,所以,铸造银币,用的人越多,就越是合适。

在晚清兴起洋务运动之后,一些跟洋人打过交道的粤商,一直在跟李鸿章他们讲铸造银元的好处,李鸿章也理解了,但是,铸造银元,就得开办银行,而开办银行,跟轮船、铁路与电线一样,都得外国人来操办。而银行属于金融业,跟全局稳定安全有些关系,所以,无论如何,在朝廷都通不过。其实,此时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税务,已经由洋人包办了,但是,一提到开办银行,发行银币,朝廷就有人痛心疾首,死活反对。放着这样挣钱的事业,就是不能干,李鸿章也没办法。民众交税,还是得把碎银子和番银,交上去,然后每个县衙们,融化了铸成二十五两的元宝,统一上缴户部银库。

一直到清末新政时期,朝廷才算想通了,开办了大清银行,铸造了第一批银币,可惜,到这个时候,大清已经没几天寿命了。所以,大清的银币,现在十分稀少,市面上比较多的,则是袁大头,民国的银币。

公众号:百家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