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术 > 道与术的两难

道与术的两难

万物来自于道,最终回归于道。

在这个过程中道要展示术,通过各种相来展示术。

但道和术两者很难完美融合。过多的展示术,会对道造成包裹和遮蔽;过多的展示道,缺乏了术相的包裹,不利于道的彰显。

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人做到道与术的完美融合。

我们先来看一看那些论道的觉悟者。《佛经》只是佛祖与弟子的对话,谈不上有什么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准,古籍《论语》也是一样,《道德经》只是老子对道的一段论述,也谈不上什么文学技法。

王阳明的《传习录》,毛泽东的《毛选》,看不到丝毫文学艺术作品的样子。

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是在论道,讲觉悟。

觉悟者的任务就是拨云开雾,将皮相包裹中的真理真想直接扒开来,展现给世人看。而文学艺术作品的任务,就是将真理真相用皮相包裹起来,展示给世人看,两者天生是矛盾的。

那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背景是封建世家大族的兴衰,补天剩下的两颗石头,在人间经历了一场富贵繁华,最后烟消云散的故事。

这其实讲的是什么?来自于天,也就是来自于道的两颗石头,幻化人形,在经历了人间的一段遭遇之后,烟消云散,最后又回归于天,回归于道的故事。

《水浒传》讲的什么?背景是大宋时候的水泊梁山聚义,其实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来凡间历劫,最后回归星位,回归天道的故事。

《西游记》讲的什么?背景是儒释道三家斗法,最后三家又合一。从一颗石头开始,一个石猴吸收天地之灵气,最后幻化人形,具有了智慧,大闹天上人间…,最后被封斗战胜佛。

佛是什么?佛乃觉性,就是最后以觉悟的方式回归天道。

吸收天地日月精华幻化人形,这暗示的是什么呢?就是天地交合,阴阳交合,诞生万物,进而诞生生命,诞生人。

这个暗合的就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诞生的万物,诞生的生命,诞生的人。那如何回归于道呢?佛祖补充完整了,用觉悟的方式回归于道。

那《三国演义》呢?“…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讲的是王朝的更替,历史的兴衰,天道的昭彰。

《三国演义》开篇杨慎的一首“临江仙”就已经道出了奥秘。“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红楼梦》最后也是富贵繁华转头空。空是什么?就是《金刚经》的空,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道。

空对人不是消极,而是我们来到人间要历练,去经历,彰显道,最后回归天道。

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所展示的那个真理真相,所揭示的那个天道规律,千百年来有几个人去关注呢?世人只醉心于术,醉心于那个繁华喧闹的表相。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的时候,感觉到很别扭的原因。

除了展示作者超一流的觉悟能力和洞察力之外,其他方面都一言难尽。

无论是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言行总是显得很古怪。

因为里面很多人物的言行,都只有觉者能够表现出来,非觉者是完全做不出来的。

作者自己就是个觉悟的人,里面很多角色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作者将自己想说的,通过不同的角色进行了分派。

本质上他写的不是小说,不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作者在像佛经一样论道,在讲觉悟。

但是作者偏偏采用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方式,偏要挑战将道术实现融合,结果就拧巴了。

你说是小说吧,它动不动就直接给你大段大段的讲道;你说它是像佛经一样专门讲道的吧,明明又是个小说。

道如果没有术的帮助,没有皮相的包裹,是不受世人待见的;但是一旦被皮相包裹之后,世人就看不到道了,只醉心于那个术,受迷惑于那个皮相了。